杨柳河村印象

日期:2023-09-20来源:转载点击:117 字号: 手机:

扫描微阅读

每一个地方的人,都喜欢说自己的家乡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然而,我眼前的这个叫做杨柳河村的村庄,却是一个只有六十来年历史的年轻村庄。然而它却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,一个流芳百世的村庄。

20世纪六七十年代,有一个电影叫《龙江颂》,它宣扬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,在困难面前舍小家、顾大家,顾全大局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的“龙江精神”。现实生活中,杨柳河村,就是这种精神典型的代表。

杨柳河村坐落于大路溪社区东南部,海拔1750米,地处杨柳河畔,全村辖三个居民小组72户283人,有耕地594.5亩,其中水田305亩,旱地289.5亩,人均耕地二亩多。境内地势平坦,阡陌交错,然而,就是这样一个物产丰富,风景秀丽的村庄,当年却是一个娶不进媳妇,物质匮乏的“茅草村。”

20世纪50年代末,为改善杨柳河下游人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条件,政府在决定在和平镇的东河,建总库容达1731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,水库的建设需要搬迁库区内的数十户居民。世代居住东河水库库区的52户居民,舍小家,顾大家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背井离乡,从库区迁移到杨柳河畔,新建“杨柳河移民新村”。当时的“杨柳河移民新村”,仅建有数栋茅草房对村民安置,田地与路溪村调剂,是村民从荒芜中白手起家,经过村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,才建立起现在有村民72户283人,其中汉族221人,彝族43人、苗族15人、傈僳族4人的多民族聚集村落。

现今的杨柳河村,茅草房已经不见踪影,居民住宅实现了茅草房、土木结构房到混凝土砖混结构洋房的三级跳。杨柳河村民以种养殖业为主,305亩水田种植优质水稻和烤烟等经济作物,旱地种植玉米豆类果树等,现在,全村有黑山羊养殖38户、肉牛养殖10户、烤烟种植户36户。2022年底,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2,100元,群众的生产水平从前基本的满足温饱到如今的富裕生活。

八月的金秋,数百亩稻谷飘香,一阵微风吹过,稻田一片金黄,果园硕果累累。老乡们说,又是一个丰收年。

现在的杨柳河村,在乡村振兴的指引下,村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、道路、排水、排污、照明、绿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,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快速增长,村民民族团结和睦。2022年,杨柳河村被评为州级“生态宜居美丽乡村”示范村、市级“清廉村居”示范点。村民的生活过得红红火火,一派安居乐业景象。

历史是一面镜子,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。杨柳河村村民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,永远值得人们敬仰,同样,杨柳河村村民的艰苦奋斗精神,也值得人们称赞。

“…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静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……”当时光的影像,沿着春风的罅隙,映出夕照的余光,穿越斑驳的岁月,多年之后,童年的记忆,早已经蒙上了轻纱,罩上了薄雾,唯有宋朝诗人周墩颐的《爱莲说》,它以莲花为象征,播种在人们灵魂深处那高贵、纯洁的品质,永远铭记于心。

二〇二三年初秋,参加禄丰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,当我在禄丰市和平镇大路溪社区杨柳河村,秋雨绵绵中,凝视着村头那一池仙风道骨般的荷叶与荷花,总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。尤其是在这初秋雾霭朦胧的秋雨氤氲中,朵朵荷花在片片大若华盖的叶子映衬下,宛如一个个在瑶池中翩翩起舞、楚楚动人的仙子,不由想起周墩颐老夫子的《爱莲说》。

不仅周老夫子对荷情有独钟,就是《诗经》都有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之说;《洛神赋》有“灼若芙蕖出绿波”的佳句。

明代医药学家、博物学家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荷花、莲须、莲房、莲子、莲子心、荷叶、荷梗、藕、藕节等均可药用。所以,就有了“一莲出九药,浑身都是宝”之说。它虽有何仙姑的长相,却不矫情,不做作,温柔与朴实;荷花娇艳而不做作,它的美是天然的美;荷梗与根茎都是空的,所以它又是谦虚谨慎、虚怀若谷的象征。

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,文中诗一样的语言惊艳华丽,画一般的场景唯美灵动。徜徉其中,那种如饮甘霖,如沐春风的感觉,往往让人们胸中平添一池无尘的莲香,随着岁月的陈酿,这种莲香变得愈发甘醇清冽,静谧安详,成了它安放灵魂的地方。

不仅文人墨客对荷不惜赞美之词,在民间,从汉代民歌就有“江南可采莲、莲叶何田田”的歌词,到敦煌壁画荷叶阮里的描绘;更有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西湖风光……

不论文人墨客笔下或下里巴人的俗语中,在留世的诗词歌赋里,对荷高贵的品质与高雅的气质不吝赞美之词,怜爱赞赏有加。

冬天,人们把莲藕地种植于水田,春日,嫩绿的荷叶渐渐地浮出水面,到一把把绿色的小伞撑起来,一支支芳蕊顽强地向上生长;经过岁月的洗礼,生命的抗争,环境的熏陶,它们终于长得亭亭玉立,开始显露出妩媚的面庞和婀娜的身姿;夏暮初秋,酝酿多时的荷花终于绽放,孕育出生命的种子,然后枯萎潜伏,迎接再一次生命的轮回。

荷的一生,从生命的孕育到枝茂叶盛,到开花结果,一年一个轮回。不张扬、高调,它带给人们的是永远的荷香,赏心悦目的温婉,生生不息的坚强。

据一同采风的禄丰市文联普晶晶主席说,和平镇历年来都是市文联的扶贫攻坚对口单位。

多年来,无论文联领导班子如何调整,市文联一如既往地参与和平镇的扶贫攻坚工作。毕增堂副主席、李绍全副主席、山卫仙副主席,一级主任科员黄永华主任等,一茬又一茬领导,到和平镇驻村入户,为和平镇脱贫攻坚,新农村建设,献计献策,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悄悄地我走了,

正如我悄悄地来。

我挥一挥衣袖,

不带走一片云彩。

看着杨柳河村前这池娇艳欲滴的荷花,我想,禄丰文联人不就像徐志摩这几句诗一样吗?它悄悄地来,悄悄地走。它平时含蓄,谦逊,不张扬,绽放花开繁盛之时,不娇艳,俗媚。但它始终保持着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特个性,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那份矜持。

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,彝族姑娘李阿召,在一头黑牛的引导下,在黑井龙川江畔山脚下,发现有卤泉自然溢出。从此,黑井先民采卤而食;青铜器时代,他们掘池储卤,用原始的薪炭法制盐;南诏时期,掘池汲卤,用釜煎盐,黑井盐成为专供王室的贡盐;元代,中央置威楚路提领管黑盐井盐运使司;明洪武年,黑井设正五品的盐课提举司,直隶于省。随后中央从应天府迁来64名身份非同一般的灶丁,大力开发黑井。经过数百年发展,到清朝,黑井盐业到达鼎盛,盐税竟占到云南盐税64%。然而,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盐井的开采,让黑井曾经富甲一方,但后来随着低成本海盐入滇,黑井盐的经济地位一落千丈,黑井沦为贫困乡镇。

黑盐井曾经的经济辉煌,围绕黑井为中心,周边造就一系列的古城、古镇、古村落,马帮古盐道。在禄丰市和平镇的崇山峻岭中,就有这么一条马帮古盐道。此盐道从黑井经沙矣旧、莺歌哨到禄丰,到罗次九年坪经富民到省城昆明。

每天,叮当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,打破了深山峡谷的宁静,彝族先民在哀牢山脉的险山恶水间,一步一步将黑井盐驮到昆明分销,又从昆明将洋碱、洋油、洋火、洋伞、洋布、洋钉、洋锄、洋瓷盆……这些西方国家生产的商品驮回黑井,从黑井分销到滇西甚至转运至成都。

禄丰和平的马帮古盐道,掩映在松涛和清澈的杨柳河畔,走向基本与杨柳河一致,据和平镇文化中心张主任说,杨柳河九曲十八弯到和平,共有十五公里。

穿过时光隧道,趟过岁月的流沙,和平镇马帮古盐道和繁华远去的黑井古镇一样,已经衰落破败残缺,只在人烟稀少的地段还有部分石板路,以及经过岁月洗礼而不倒的新河桥梁,还在履行着交通的职能。马帮古盐道所经山谷,谷里溪水潺潺,小桥流水,鸟鸣山幽,巨木苍天荫蔽日,箐水苔藓满山坡。初秋时节的马帮古盐道,河谷被绿意包围,河水清澈,巨石丛生,河面宽广处,河水平如镜面,河底的鱼儿一览无余;险峻处瀑布连连,涛声阵阵,似乎向人们诉说古道昨天的辉煌和今天的寂寞。古道边百年水杉,连理携枝,同根同源,孤寂的山林依旧,不时可以看见野猪、岩羊、野鸡白鹇的踪影;“老倌好过,老倌好过”布谷鸟的鸣唱,伴随着游人的脚步声阵阵悦耳,倒是让游人的心情不甘寂寞。

在一座高八米,长十六米,三孔跨度,由红砂石砌筑桥墩,红砂岩石条为桥面,名为“新河桥”,张志荣主任放飞着无人机,指着遥控画面说:杨柳河经过路溪坝,是一个鱼米之乡。张主任指着河中在翻石头的人说,那是农人在捉鱼,鱼有鲫鱼、鲤鱼、大嘴汪丝或浑身滚圆的沙湫,这些鱼喜欢潜伏在石头下面,翻开石头,鱼就无处躲藏了。夏秋季节,人们拿着溪笼在田沟与河流处拿抢水鱼,一次可以捉四五公斤。新桥下面的这个河谷,叫红岩谷,谷深山险、怪石嶙峋、山光水色、曲径通幽。马帮古盐道穿行其中,马帮古盐道是一条集滇中食盐、粮食、铜矿石运输功能于一身的古道。如今,沿途依然保存着古桥、古道等“古迹”,还有苗族和彝族、傈僳族村落,庙宇,基督教堂等人文景观。古道集“雄、奇、秀、幽”于一身,红色沙石上的马蹄印,记录着马帮古盐道与南方古丝绸之路历经的兴衰沧桑。沿岸自然、优美撩人的景色,新桥、鱼对鱼等鬼斧神工的自然景点,神奇诱人、扑朔迷离的河峡谷风情,是田园综合体、乡村旅游开发的理想圣地。镇政府有意将马帮古盐道和红岩谷、东河水库打造成一个集探险、漂流、徒步旅行、乡村生活体验等多功能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。

朋友,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喧嚣,那你就到禄丰市和平杨柳河红岩谷来吧,这里有湛蓝的天空,布满各种藤蔓,高大树木的原始森林,一眼望不到边的水库,无污染的农家有机食品,到杨柳河红岩谷大氧吧放飞你的心情,释放亲近大自然的天性,度过一个难忘的假期。杨柳河红岩谷欢迎你。

 作者:郑国平

名称:电话:
共0条评论

已关闭